氧气的发现,不仅在化学史上是件大事,而且在人类文明史上也是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大事。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学会了火的利用。如:用火发出的光来照明,火发出的热来取暖。烧熟食物.以及利用火来击退毒蛇猛兽,等等。所以说,火的利用可以看作人类历史的一个新开端。 火,给人类带来了文明。可是,宅贵的火是从哪儿来的昵?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人们沉缅在古老的传说中。我国古代传说火是来自燧人氏。欧洲人贝q相信火是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从上帝那儿偷来给人间造福的。这些娓娓动听的神话,作为文学作品,来尝不可.但作为人们对自然现象的反映来说,说明还缺乏本质的理解。人们从火的利用到正确地解释燃烧现象.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年代。而正是在寻找正确的理论来解释燃烧这个极其平常iiii又极其疆要的现象时,人们发现了氧气这种物质。氧气的发现揭开了化学这门科学的新篇章,使近代科学进入了新的境界, 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春秋战国时代,诸予 百家学说展开了激烈的争鸣。’1j H’】‘以惠施和公限可分擘 孙龙为代表的一派,喜于辩论,被人们称为潜暂,盛称为名家。在记载辩者的学说中有如F一条: “一J之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 “一尺长的一根棍子,今天取一半,明天取一半的一半,如此推卜去,百万年也取不完。”这说明我国古代学者就有了朴祟的辩证观点,用具体的东西傲比喻.来说明物质是可以无限分割的。可是,进一步深思,这一尺之棰,十万年分割不完.百万年呢?亿万年呢?反正这根一尺之棰只能越分越短,不会增长,而时间却是可以无限的。从逻辑上推理,总有一天,会将这根一尺之棰分割到终至的。如果再将这根木棰无限分割一F去就要出现另一种情况,分割后不再是木棰了,而是成了别的什么物质。那个保持着原来木棰性质的最小单位,实际上就是近代化学所说的分子。分子是保持着原来物质的组成成分和化学性质的基本单位。它能够独立存在,每一种物质都是由无数分子聚集结合而成的。那么当这根一尺之倭分割到分子这么小的单位时,还能再分吗?我们说还能再分,但将分子再一次分割开,情况就大变了,原来的这根木棰就不复存在了,因为分成的碎片已经没有原来木棰的成分和性质了。所以就不能叫木棰了。那叫什么呢?比分子还要小的电位叫原子,原子是组成分了.的小微粒 那么原子还能不能再分割呢?近代科学实验证明,原予还可以再分割成原子核承1核外电子。其中原子核是原子的核心部分。那么原子核还能再分吗?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原子核同样还可以再分。科学家们做了许多轰击原子核的实验,结果在一九一九年发现了在原子核里面有质子存在,在一九三。年又证实了在原子核里面还有中子存在。物质的性质一般包涵两个内容:一是一目了然可知的,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味道等,或暂经过简单的物理测定就可以知道的,如沸点、熔点、比重,硬度、溶解度等等.这些性质是不需要经过化学反应就可以表现出来的.tJq物理性质。而另一类性质就不然.非让这些物质经过化学变化不可,即只有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地球上四十多亿人口以及千万种高等、低等动物的呼吸,【J 4、家庭中千千万万个火炉和发动机的燃烧、金属的生锈,有机物的腐烂……无时无刻不在消耗着大气中的氧气。一八九八年,英国科学家汤姆逊·凯尔文十分担忧地说: “随着工业的发达和人口的增多,五百年以后,地球上所有的氧气将被用尽,人类将趋于灭亡”。从他的预言到今天已经过了整整八十年了,可是,大气中的氧气仍然感觉不勃有丝毫减少,氧气还是占空气的21%,看来,凯尔文的担忧是多余的了,氧气是不会用完的。凯尔文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即消耗氧气的方面,而没有看到事物的另一方面,即产生氧气的方面。他从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出发,把世界上的事物看作是孤立、静止、毫无联系的。然而,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着的,发展着的,互相联系着的。千变万化的物质世界是一个既矛盾、又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丽的 在地球上不仅每时每刻在进行着消耗氧气变成二氧化碳的过程,同时,还每时每刻在进盥工厂 行着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新鲜氧气的过程。事情还得从几十亿年以前讲起:那时地球还很年青,大气中完全没有自由的氧气,却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后来,经过了漫长的年代,地球的温度降低到与现在差不多的时候,原始的生命开始诞生了。不久,在海洋的暖水中出现了一批细小的植物,这些小植物体内含有一种叫叶绿素的物质,叶绿素是地球上制造氧气最早而又最霞要的工厂,它能在阳光照射下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并释放出自由的氧分子,这就是植物的光合作用,这时大气中才开始出现氧气。当植物由水中逐渐繁衍到陆地时,植物就越来越茂盛。二氧化碳在植物体内转化成各种各样的有机物质,从而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慢慢减少,而氧气逐渐增多起来。大气中自由态氧气的积累,为动物的出世和人类的起源准备了良好的物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