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是长期存在的,控制传染病流行始终是世界卫生组织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倡议的热带病特别规划要求防治的6类主要热带病中,除麻风病外,其余5类均是寄生虫病,即疟疾(malaria)、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丝虫病(nlariasis)、利什曼病(1eishmaniasis)和锥(trypanosomatosis)。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和亚热带,各地自然条件相差较大,动植物种类繁多,生活习惯复杂、多样,寄生虫种类复杂。我国曾是寄生虫病严重流行的国家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黑热病和钩虫病曾被称为对我国人民健康危害极大的“五大寄生虫病”,曾夺去了成千上万的生命,严重阻碍我国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在1956年“农业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消灭“五大寄生虫病”;经过40年大规模防治,至1958年,我国宣布基本消灭黑热病;至1998年,我国宣布已阻断淋巴丝虫病在中国的传播;到1999年,全国已有6个省、市、自治区达到消火丝虫病的标准。在控制及消灭寄生虫病的过程中,我国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根据我国上世纪90年代初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的结果来看,在我国已有人体感染记录的寄生动物达229种,其中线虫35种,吸虫47种,绦虫16种,原虫41种,其他寄生动物90种。我国的寄生虫平均感染率为62.3%,其中0—5岁儿童的寄生虫感染率为55.9%(男性55.3%,女性56.6%),5—10岁儿童的寄生虫感染率为73.65%(男性73.5%,女性73.7%),'0—15岁儿童的寄生虫感染率为70.97%(男性70.91%,女性71.0%)。因此,0—15岁儿童的寄生虫感染率为55.3%—73.3%,单一感染率为52.7%-67.1%,多重感染率为32.8%-47.7%。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寄生虫病是儿童的常见病、多发病2002年,全国血吸虫感染人数为82万,耕牛血吸虫阳性率为5.5%,受威胁人口达9000万。据2001年有关资料,在原有的426个流行县、市中,252个县、市已消除血吸虫,64个县、市已阻断传播,仍有110个县、市流行。目前存在的问题为:血吸虫病主要流行于广阔的湖沼地区和环境复杂的大山区,钉螺控制极为困难,再加上退田还湖等措施的实施,钉螺还有所扩大;水利、生态工程所致环境变化可能导致新的血吸虫病流行;血防队伍极不稳定;保虫宿主种类多,虫卵污染严重等。 寄生虫的生活史(1洳cycle)是指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与繁殖、死亡的整个过程及所需的环境条件。寄生虫生活史复杂,依据是否需要中间宿主,可大致分为两种类型:直接型和间接型。例如蠕虫、蛔虫、钩虫等寄生虫不需要中间宿主,虫卵或幼虫在外界发育到感染期后直接感染人,称这种生活史为直接型;而丝虫、血吸虫等寄生虫需要中间宿主,幼虫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到感染期并经中间宿主才能感染人,称这种生活史为间接型。在流行病学上,又将具有直接型生活史的蠕虫称为土源性蠕虫,将具有间接型生活史的蠕虫称为生物源性蠕虫。寄生虫病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条件通常被称为寄生虫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当这三个环节在某一地区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时,就会构成寄生虫病的流行。寄生虫病的流行过程在数量上可表现为散发、爆发、流行或大流行;在地区上可表现为地方性、自然疫源性;在时间上可表现出季节性;在人群中则有年龄、性别、职业及民族等不同分布的表现。此外,生物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将会对寄生虫病的流行产生影响。蠕形螨吞食毛囊上皮细胞,引起毛囊扩张,上皮变性。虫多时可引起角化过度或角化不全,真皮层毛细血管增生并扩张。蠕形螨寄生于皮脂腺中时可引起皮脂腺分泌阻塞。蠕形螨排泄物可引起变态反应,虫体的进出活动可携带病原体,引起毛囊周围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表现为鼻尖、鼻翼两侧、颊、须眉间等处血管扩张。患处轻度潮红,继而皮肤出现弥漫性潮红、充血,继发红斑湿疹或散在针尖大小至粟粒大小的红色痤疮状丘疹、脓疮、结痂及脱屑,皮肤有痒感及烧灼感。此外,酒渣鼻、毛囊炎、痤疮、脂溢性皮炎和睑缘炎等皮肤病患者的蠕形螨感染率及感染度均显著高于健康人及一般皮肤患者,可能与蠕形螨的感染有关。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蠕形螨感染者表现为无症状的带虫者。粪便检查是诊断寄生虫病常用的方法。肠道寄生原虫的滋养体和包囊,蠕虫的成虫、幼虫和卵,以及部分非肠道寄生蠕虫的卵均可经粪便排出并被检出。但要取得准确的结果,粪便必须新鲜,送检时间一般不宜超过24小时。如检查肠内原虫的滋养体,最好立即检查。盛粪便的容器要干净,并防止尿、药物等的污染与干燥;送检的粪便量一般为5g—10g,如果采用自然沉淀法,粪便量应不少于30g;检查蠕虫的成虫,需留24小时粪便。注意观察粪便的颜色、形状及成分等,应特别留意有无黏液、脓血等,并做记录。粪便中的白细胞、红细胞、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植物细胞、酵母、纤维、气泡及脂肪滴等组分易与原虫的包囊、滋养体、卵、幼虫等混淆,应注意鉴别。节肢动物作为食物链的重要一环,与环境的营养联系是最主要的生态因素。食物可直接或间接影响节肢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力。节肢动物的食性因种而异,有捕食性、植食性、杂食性,寄生性等:在吸血医学昆虫中,有些以宿主的血液为食,如蚤、虱、蜱,革螨,以及雌性的蚊、蚋和白蛉,而雄性的蚊、蚋和白蛉则以花蜜或植物汁液为食。蚊和蚋的幼虫的食饵主要是水中的浮游生物、细菌、单细胞藻类植物、原生动物及昆虫的碎尸等。恙螨幼虫则以宿主的组织液为食。吸血节肢动物在刺叮宿主的过程中,生物性传播着各种虫媒病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原虫和蠕虫等?吸血节肢动物是人群虫媒病的主要传播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