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
20世纪后半叶以来,除了合成代谢与代谢调节研究外.更为重要的是分子生物学的崛
起,使生物化学发展进入崭新的时期。
1.DNA双螺旋结构 20世纪50年代初期.J.D.Watson和F.H.Crick提出DNA双
螺旋结构模型。为揭示遗传信息传递规律奠定了基础,是生物化学发展进入分子生物学时期
的重要标志。对DNA的复制机制、RNA的转录过程以及各种RNA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
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破译了RNA分子中的遗传密码等;
发现了蛋白质a一螺旋的二级结构;完成了胰岛素的氨基酸全序列分析等。20世纪50年代
后期还揭示了蛋白质生物合成途径,确定了由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网络组成的“中间代谢”
概念。
2.DNA克隆20世纪70年代.重组DNA技术建立,促进了对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的研
究,且使主动改造生物体成为可能,进而获得了多种基因工程产品,大大推动了生物医药工
业和农业的发展。转基因动植物和基因敲除(gene knock out)动物模型的成功是重组DNA
技术发展的结果。80年代,核酶(ribozyme)的发现是人们对生物催化剂的深入认识。聚合
酶链反应(PCR)技术的发明,使人们有可能在体外高效率扩增DNA。
3.蛙冈组学及组学20世纪末始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是人类
生命科学中的又一伟大创举。人类基因组计划描述人类基因组和其他基因组特征,包括物理图谱、
遗传图谱、基因组DNA序列测定。2001年2月人类基因组计划和Cerela共同公布
遗传图谱、基因组DNA序列测定。2001年2月人类基因组计划和Cerela共同公布
了人类基因组草图(Nature,200l,409:860—921;Science 2001,291:1304 51).揭示了人类
遗传学图谱的基本特点,将为人类健康和疾病的研究带来根本性的变革。
曾估计人类的基因组中应涵盖约7万~10万个基因,然而却只有3万~4万个可翻译基
因.仅仅是线虫或果蝇的两倍,说明人类的基因更加复杂,具有更多的选择性剪切,从而产生
巨大数目的蛋白质产物,提示对基因的结构、功能及其调控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此后出现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研究内容包括蛋白质的定位、结构与功能、相互作用
以及特定时空的蛋白质表达谱等;转录组学(transcriptomics)研究细胞在某一功能状态下所
含mRNA的类型与拷贝数。我国科学家在1998年和2000年多次提出了功能RNA组研究。除mRNA、tRNA、rRNA外,近年来一类小分子RNA受到广泛重视,已发现小分子
RNA可参与基因表达调控;所有的小分子RNA被统称为非mRNA小RNA(small non—
messenger RNA,snmRNA).由此产生了RNA组学(RNomics)的概念,主要研究snmRNA
的种类、结构、功能等,探讨同一生物学不同组织细胞、同一细胞在不同时空状态下snmRNA
表达谱以及功能的变化。